當前位置:首頁 > 新聞資訊

北方稀土:讓更多的國際標準富含“中國智慧”

發布時間:2021/11/02 來源:北方稀土

       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,“標準”逐漸成為(wei) 各國經貿往來的“通用語言”,並在支撐產(chan) 業(ye) 發展、促進科技進步等方麵作用日益凸顯。然而,長期以來,稀土行業(ye) 的國際標準卻一直空缺,嚴(yan) 重製約著我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稀土生產(chan) 、交易及應用。製定稀土行業(ye) 國際標準,爭(zheng) 取行業(ye) 發展國際話語權,成為(wei) 我國一代代稀土行業(ye) 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追求。

       2020年10月,曆時3年,由北方稀土和稀土院牽頭和參與(yu) 起草的《稀土術語1-礦產(chan) 品、氧化物及其化合物》和《稀土術語2-金屬及其合金》兩(liang) 項稀土術語國際標準發布,這是國際標準化組織稀土技術委員會(hui) 自2015年成立以來首批發布的國際標準,開創了稀土行業(ye) 國際標準的先河,由此,北方稀土向世界傳(chuan) 遞了中國聲音。

       當前,稀土元素廣泛應用於(yu) 各領域,但不同的國家、行業(ye) 對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有不同的描述,起草稀土術語國際標準可以起到在國際上規範稀土名稱的作用,更好地促進了國際貿易、經濟、技術交流與(yu) 合作,不斷提升稀土領域國內(nei) 外標準一致性水平。

       “術語是國際標準體(ti) 係中的基礎,這項國際標準發布以後,我們(men) 還會(hui) 繼續推動分析方法、產(chan) 品標準等項目的製定。無論是哪項標準都要麵對巨大的挑戰。除了聘請國內(nei) 外相關(guan) 領域的頂級專(zhuan) 家外,還需要許多領域、大量的普通工作人員通力合作,但我們(men) 有信心把這項工作做好,為(wei) 引領稀土產(chan) 業(ye) 駛上更加規範、高效的運行軌道,貢獻我們(men) 的智慧和力量。”稀土院科研管理部副部長於(yu) 晶雪告訴記者。

       眼下,北方稀土持續推進國際標準起草製定工作。經過一年多的預研工作,2021年6月,稀土院提出的新項目《稀土產(chan) 品中水分的測定-重量法》也通過了國際標準正式立項;2021年10月13日至14日,國際標準化組織稀土技術委員會(hui) ISO/TC298第6屆年會(hui) 成功召開,稀土院多名專(zhuan) 家參加會(hui) 議,為(wei) 國際稀土行業(ye) 標準製定建言獻策,彰顯出北方稀土在科研及創新方麵的強大實力。

       如今,北方稀土加大中國標準“走出去”的步伐,讓更多的中國標準成為(wei) 國際標準,向世界傳(chuan) 遞了中國聲音,這與(yu) 北方稀土從(cong) 建立之初就高度重視標準化工作離不開的。記者了解到,稀土院作為(wei) 北方稀土參與(yu) 標準工作的主力軍(jun) ,從(cong)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便開始著手國家標準製定工作,經過幾代人的執著努力,推動國內(nei) 稀土標準從(cong) 少到多,從(cong) 上遊到下遊不斷提升。當前現行有效的稀土國家及行業(ye) 標準共計300餘(yu) 項,稀土院牽頭及參與(yu) 製定的標準就已達到183項,占標準製定總數的50%以上。並且隨著我國稀土行業(ye) 發展的不斷提升,企業(ye) 規模的穩步擴大,稀土院積極推動標準與(yu) 科技成果相互轉化,加快稀土行業(ye) 科技成果的標準化、產(chan) 業(ye) 化乃至國際化,進一步實現技術研發、標準研製和成果應用的同步推進。在“十四五”開局之年,稀土院牽頭和參與(yu) 的在研標準項目就已達到66項。

       為(wei) 更好地發揮行業(ye) 引領作用,近年來,北方稀土組織申請了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(稀土)、國家新材料測試評價(jia) 平台稀土行業(ye) 中心、國家稀土冶煉節能標準化示範創建等一批具有行業(ye) 影響力的重要國家級平台及項目。同時積極參與(yu) 中國稀土行業(ye) 協會(hui) 、中國稀土學會(hui) 、稀土工業(ye) 汙染防治技術聯盟開展的團體(ti) 標準製定工作,推動了國家稀土標準化體(ti) 係的形成,並一路領銜國家標準走向世界。

    “我們(men) 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國內(nei) 外環境都在發生深刻變化。我們(men) 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,但放眼‘十四五’及未來更長的時期,稀土領域標準國際化戰略的推進仍然存在國際化人才短缺,市場主體(ti) 意識不強等諸多困難,可謂機遇與(yu) 挑戰並存。下一步,我們(men) 將按照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印發的《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》要求,積極采標用標,推動國內(nei) 、國際標準同步製定;同時,更要堅定信心,創造更多條件,鍛煉隊伍,讓更多的國際標準富含‘中國智慧’。”於(yu) 晶雪說道。